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首次从制瓷业的全产业链视角
揭秘了这一人类瓷业聚落的形成历程
以及其600余年窑火如何影响世界
长明大午坑明矿
高岭山高岭土瓷土矿
东埠明清码头和古街
以及樟村坞码头、建溪码头
5个遗址点是景德镇地区首次进行的
基于原料产区和燃料产区的科学考古工作
补齐了千年瓷都的瓷业生产体系“拼图”
距离市区约50公里的浮梁县高岭山
花岗岩风化形成的高岭土资源丰富
面积近10平方公里
一条长约7公里的古道蜿蜒在山林中
沿途可见大小不一
内壁用砾石砌筑的长方形土坑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兆云说
这些土坑就是古代加工高岭土留下的淘洗池
当年 矿工们沿着古道
将淘洗完的原料挑运至山下码头
再转往各家瓷窑
而这种土也因山得名
贡献了世界制瓷业通用白色陶土的英文名“kaolin”
清代《陶冶图说》绘有“采石制泥”的景象
但具体怎么采石并不清楚
遗迹现象表明
高岭土采用“洞探+坑采”的选矿加工模式
具有不同地点轮换作业的生产特点
考古工作者发现
矿洞洞壁可见瓷土和清晰的铁钎痕迹
但洞内空间极小 仅供1人进出
较难形成有效的瓷土生产
因此推测矿洞为验矿和辅助采土的作用
坑采是高岭瓷土开采的主要方式
高岭山上深厚的尾砂堆积
大量的淘洗池遗存
印证着当时的规模化生产
随着高岭土转运经济的发展
山脚下的东埠村随之扩张
在清代中期形成跨古街的村落格局
一块写着“白土”字样的试料块成为
高岭山矿采与镇区瓷业生产紧密相连的物证
镇区考古也出土过此类试料块
李兆云推测 这是矿主给买家选货用的样品
属于早期的商业广告行为
长明大午坑明矿遗址是釉果矿重要的采矿遗存
矿体整体长约1500米、宽5—8米
矿口平台处出土的瓷器碎片证明
这里最晚在清代已进行原料开采
新中国成立初期
矿山收归国有 成立浮东瓷土矿
1958年 为节约松柴改煤窑烧瓷后
长明的釉料逐渐被湖南长石釉代替
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长明地区的釉果矿开采逐渐终结
由此可以看出
长明釉果矿遗址具有连续的产业发展脉络
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
景德镇三面环山
山林盛产的松柴则为千年窑火提供了廉价燃料
建溪河作为窑柴的重要产区
首次发掘也带来了惊喜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建溪码头和樟村坞码头的发掘
揭示了窑柴供应地的扩大
实证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的持续兴盛
浮梁林区百万担松柴通过建溪水运体系直抵窑场
樟村坞码头出土粉彩瓷片佐证运输线延续至晚清
结合沿岸碑刻文献
完整复原了林业管理、砍伐运输的生态循环体系
瓷是土、火、水的艺术
润白质坚的高岭土是最重要的制瓷原料
周边山林盛产的窑柴为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燃料
这些发现完整呈现了从原料开采到加工运输的产业链条
依托昌江发达的水运体系
共同成就了千年不灭的窑火传奇
策划:万方 王子晖
统筹:袁晗
记者:袁慧晶
编导:别培辉
鸣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新华网
新华社江西分社
联合出品